蜗牛建筑工作室

  蜗牛论文 > 老城厢的现代化(2009以前)

首页

老城厢的现代化——豫园节点研究
by 杨之懿 孙哲


豫园节点及其周边老城厢,所代表的是上海城市中最具中国本土意味的城市空间。这一地段在今天表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现象,也显示出了尖锐的城市矛盾。纠其原委,这些现象和矛盾都集中在老城厢的城市空间如何再次现代化更新这样一个问题上。
从清代初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豫园老城厢一直是上海华界的中心闹市,是杂糅了宗教、商业、文化、园林赏玩、公共集会等多种活动于一身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19世纪上海开埠后,相对于租界西洋都市的繁荣华靡,老城厢一直顽强地保持着华人文化的根,同时也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显示出一种在华人城市社区中的现代都市性——所谓的"海派风貌"——这是旧时中国诸多城市中仅有的。必须提到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的豫园老城厢是当时上海都市肌体中的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其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与"远东第一都会"的多层次的都市性紧密相连。
今天,这里正在经历一次彻底地更新过程。比较分析目前城市形态上已经完成和尚未完成更新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然而也是过于强烈的,虚荣的和粗暴的,老城厢的城市空间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和压抑。下面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蜗牛研究

蜗牛论文

展览出版

蜗牛设计

关于联系

 

上海老城街道与拓宽后的人民路、中华路环线相交路口状况
 
一.交通可达性
研究选择复兴东路和人民路环线所包围的街区范围,也就是北半个上海县城旧址的范围。就目前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平均水准来看,这一近两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内的交通可达性是比较差的。
1.除去连接浦西和浦东的双向八车道的城市干道复兴路,所选择街区只有通过外围半环形的人民路以及穿越中间的河南南路与外部进行比较通畅的机动车交通联系,而且双向三车道的人民路和双向二车道的河南南路的交通输导能力十分有限。由于豫园商城和方浜中路上海老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开发,迫使福佑路、丽水路、旧校场路等原来都是摊贩集中的步行道路拓宽为车行路,而老城厢中的其他街道仍然保持着旧城道路窄仄的状况(其实从上海开埠以来,这个状况一直是老城厢和外部城市空间进行联系的瓶颈问题)。
2.到目前为止,除去人民路环线上的公交,经过丽水路、福佑路的专为豫园旅游所设的932公交车,所研究街区中只有河南南路上有公交线路。从河南南路至人民路东段直线距离1100多米的十几个街块之间的旧城道路上没有一条公交线路。在光启路、方浜东路、四牌楼路等机动车可达性最差的街区,要想到达交通较便捷的人民路、河南南路,只有通过十分钟以上的步行。而在狭窄的街道和拥塞的棚户里弄中步行,更增加了心理上与外界的距离感。如果街区邻里中可以自给自足地解决低端水准的生活所需,那么这里的居民很可能可以一个月以上不与外界进行联系。事实上这一街区中居民大都为低收入阶层,城市公共交通如此不便捷,极大地限制了老城厢中居民与外界的交流。
可以认为,这样的交通状况,不仅导致了老城厢内外交流不畅,发展不平衡,更限制了老城厢城市空间中信息、文化等软性因素的现代化发展,而这些软性因素恰恰是上海目前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关键的因素。到目前为止,相应的改善举措有所出台,规划施工中的地铁10号线在豫园地区设置了站点,也许能适当缓解这一瓶颈问题。
 

豫园与临近节点交通关系(左);研究街区范围内的停车及出租车回车场(右)
 

研究街区范围内的公交行驶状况(左);研究街区范围内的机动车可达性(右)
 
二.旅游商业样态
1.以福佑路、旧校场路、方浜中路为界,东至豫园花园和城隍庙的范围内,均为民营企业豫园集团投资管理的地产项目。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经营和发展,这一城市空间的功能容量几近饱和,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与"历史风景名胜旅游区"相关联的所有商业样态。"豫园商城"的主体建筑是几个大型仿古商厦,出售各种门类的旅游纪念品和古玩玉器。一些传统老字号的餐饮、旅馆、工艺品商铺、医药铺,以及现代品牌连锁式餐厅、咖啡店、服装店,也纷纷入驻商城,增加了旅游商业的多样性。商厦之间室外步行街道上设置了由商城统一管理的旅游纪念品零售摊位,商厦的室内外空间包装着精美的中式仿古立面。这样一种迪斯尼化的空间场景中,洋溢着永远热闹喧杂的观光购物气氛。
2.位于福佑路上豫园商城北部的小世界会所,20世纪30年代曾是沪上著名的戏剧舞台,现为重新装修过的五星级饭店。新的装修保留了原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混杂在周围中式仿古的飞檐轩窗中,似乎仍体现着当年中西杂处的"海派"风貌。
3.豫园商城外围,旧校场路西侧的仿古沿街商铺为街块内部停车场的外包,方浜中路(上海老街段)为两侧街块内棚户住区的外包。这些商铺多为临时性,待地块更新时便会予以拆除,所经营的都为旅游纪念品性质的小商品。旧校场路以西的福佑路到方浜中路的街块现尚有大量棚户住宅,居民将沿街住宅底层部分都开辟为商铺,出售旅游纪念品性质的小商品。
4.旧校场路和福佑路路口四周均为零售金银首饰大型仿古商厦,"老庙黄金"、"老凤祥银楼"等著名金店坐落于此。旅游行为的刺激使得这里的销售额屡创新高,是豫园集团除去旅游商业之外的盈利大项。
5.福佑路一带自19世纪开始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商品的内容由从前的土产品变为今天各种廉价的玩具、工艺品、日用品以及药材、服装等等。市场的形式由露天集散市场和路边摊变为钢筋混凝土商厦中的租赁铺位。
由于豫园花园和城隍庙"原创"传统形式的决定性影响以及旅游特色商业的需要,在福佑路、旧校场路、方浜中路几条道路周围的几个街区内的建筑均以各种形式的仿古面貌出现,仿古的精细程度以豫园和城隍庙为核心向外逐渐变化。内圈(豫园商城)为较精致的仿古,向外逐渐粗陋,而临河南路的新建的豫园万丽酒店和英皇明星城已经基本无视所谓的传统建筑元素和传统城市空间。英皇明星城为覆盖了从河南南路到侯家路,占地面积二万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一万平方米的方块体量超大型商厦,其建筑形式语言已经完全暴露出城市资本化更新的本质。
 

豫园商圈商业样态
 
三.城市住区
到目前为止,除去豫园及其周围几个街块的旅游商业功能外,所选街区的主要功能是居住。
1.通过调查得知,街区中的住宅有着二十世纪中国住宅发展各个时期类型的烙印。
a,里弄式的低层高密度住宅。这些住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加上普遍的额外搭建,现在都呈现出比较破败的棚户面貌。可以说,这些形象上过于"落后",没有"历史保留价值"的里弄街区,已经演变成基本上丧失了"都市性"的"城中村"。这里和相隔不到3公里的淮海路闹市街区已经成为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
b,在四牌楼路和学院路街区有"学院新村"、"聚奎新村"这样的50年代的工人新村住宅。
c,复兴东路沿线有80年代的多层和高层公房住宅,多以单个住宅楼的插在里弄棚户中的形式出现。
d,主要在河南南路沿线,出现了几个最近开发的商品小区楼盘。这些高层商品住宅楼与街区内原有的低层、多层住宅产成了尺度和形态上的巨大反差。
2.新近开发的商品小区楼盘都集中在交通较便捷的河南南路、复兴东路沿线上,体现了交通对于街块现代化开发选择优先性的影响。
3.除去新近开发的商品小区,里弄、新村、公房这三种住宅类型在老城厢的街区中呈现一种混合并置的状态。它们的型制和尺度各有不同,但由于混合排布的建造方式和高密度的居住压力,这三种住宅类型实际在使用时所呈现出的样态已经很接近。我们可以认为,新村和公房对于老城厢街区住宅和城市空间现代化的实际贡献是微弱的。
 

研究街区范围内地块开发程度示意(左);从老街区看商品住宅小区(右)
 
总的来说,老城厢中的居住状况目前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落后面貌"不得不改变,而现在能够实际解决旧城改造问题的似乎只有市场化的老房拆迁和新区开发这样一种途径。在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拆迁和开发后的城市空间改变实际结果的审查上。这样,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对老城厢这样的已经"村化"的旧城区而言,现在还有没有所谓"都市性"?如果有,它在哪些地方有所表现?如果没有,在开发后"新的"城市空间中,如何弥补?
2.都市性和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关系问题。都市性是否只是针对中、上层而言?旧城区中较低端生活水准的居民,还是否有权利享受"都市性"?

四.老城厢的现代化更新
目前上海的旧区更新似乎只有市场化开发这样一种途径。针对豫园老城厢,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1.豫园、老城隍庙、露香园、方浜中路及其周边街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在修复保留历史建筑和景区的同时,在周边街块中拆除旧有里弄住宅和店铺,并由投资商在原址上进行开发,新建建筑为仿古外皮包装的商业购物功能,利用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旅游购物的历史风貌景区。
2.上述街块以外的街区,旧有住宅"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街块由政府卖给地产商,逐一拆平,以"临近豫园"为卖点,开发为商品住宅小区。
研究这里参考了两个地产资本化开发的极端例子:迪斯尼乐园和美国十九世纪城市规划。迪斯尼乐园,是在无历史文脉的基地上用以游乐为目的的拼贴式地方性或卡通性主题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整个乐园的城市空间是游离于正常的城市生活之外的,纯消费式的。美国十九世纪城市规划(如纽约曼哈顿岛、费城等等)是想当然地将城市基地划分为方格网,唯一目的就是便于资本开发。
仔细辨识,我们会发现豫园周边街块的开发有着上述两种极端模式的影子,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豫园周边街块是有历史文脉存在的,但这种历史文脉目前已经无法正常延续。在目前中国大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这些历史文脉注定会逐渐消逝,传统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注定无法有延续性地保持下来。其次,这些街块毕竟有着美好的过去,这些过去还残留在人们的回忆中,最重要的是恰恰能够弥补今天紧张忙碌"现代都市生活"的缺失。这些已经脱离了现代生活的历史因素具有着迪斯尼主题景观式的被消费潜力。再次,政府将一个个街块夷为平地,逐个出售给不同投资商。而投资商必定会注意到街块潜在的价值。于是,不同的投资商修建出的商场的表皮都出奇的一致。所谓的传统建筑样式与旅游商业行为相互刺激,相互渲染,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商业"氛围",现在这个"氛围"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豫园花园和城隍庙古迹本身。这样,在街块间就出现了一种区别于普通城市空间的被消费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氛围)为成为了消费品。我们认为,豫园周边街块没有象欧洲那样从城市传统空间中转化出一种合理的在文化上有延续性的现代空间,而是反过来,传统空间被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模式编织进现有的现代城市空间框架,而传统空间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被异化,被解构,作为消费品出现,失去其固有的能指意义。
此外,对于在"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块上开发出的商品住宅小区,就只能依靠"欧陆风情"立面来创造卖点了。小区封闭的围墙将其与城市空间割断开来,而其内部又都花费大量的精力打造着"景观节点"。这些都使住宅小区几乎成为迪斯尼乐园一样游离于正常城市生活之外的"主题乐园"。本来简单的居住功能上附加了过多的并不健康的奢侈品。
上述分析带来了问题:"历史"街块和"非历史"街块在真实的历史上是血脉相连的,有着相同的都市性的,而到了今天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这两种街块在今天是否还有对话的可能?它们之间是否还有着具有积极意义的共通的地方——符合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的都市性?

前现代性城市空间的现代化更新应该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豫园老城厢这样一个非常具有中国当下普遍意义和典型特征的街区而言,目前尚处在搭框架的原始积累阶段。我们可能无法苛求更多。这其中出现的消耗性开发,巨大的断裂、倾轧、失语的种种现象,研究目前也只能持客观的认可态度。问题集中在街区上,而要想解决问题,也许必须在街区之外做更深更广的思考。
库哈斯曾经说过:"是历史自己耗尽了自己。"可是,当身边曾经温润精美的物什蒙上了尘垢,沾满了铜臭,曾经细腻温和的情感变得粗陋鄙俗,"传统"二字中所蕴含的所有美好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对于一个本地人而言,总是残酷的。我们在尽量做到"客观"的同时,也真诚地希望事情能够真正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也许,这个沉重任务的最终完成,还是要靠历史自己。
  < 返回  蜗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