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建筑工作室

  蜗牛论文 > 从"项目"到"城市"(2009以前)

首页

从"项目"到"城市"——陆家嘴节点研究
by 杨之懿 孙哲


在考察浦东陆家嘴过去十几年中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事件:2003年10月11日,纽约曼哈顿区长弗吉尼亚·菲尔兹女士与浦东区委书记姜斯宪共同签署"推动两区友好合作与交流"意向书。纽约曼哈顿区与上海浦东区成为了"友好城区"。纽约曼哈顿是举世公认的大都市CBD的典范,上海浦东陆家嘴CBD,从某个角度,也许可以比作曼哈顿在地球另一端折射出的一座蜃景。站在浦西外滩隔江望去,小陆家嘴那些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玻璃金属摩天楼群似乎更象一组剪影,标示着浦东陆家嘴十几年间"平地起高楼"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
1.全球化
一个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开发是在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浦东-陆家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次参与性验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灵敏网络让大规模的集资立项在短时间内成为可能,同时人口、文化以及资本可以迅速通畅地跨国家和地区流动,从而使得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特大工程的建设开发成为可能。就浦东而言,尤其是陆家嘴房地产市场全球化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尤其明显。以陆家嘴的城市功能组成为例:高档写字楼、实行物业集中管理的豪华住宅区、高级酒店、可租赁的住宅和工业用地,等等,这些开发项目全部是在全世界房地产市场背景下通盘规划的,而这些开发项目也恰恰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全球化阶段的投资热点。房地产跨国公司对浦东开发这样的大型工程会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因为这样的大型工程可以产生经济学中所说的比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这种经济背景和投资模式也影响着项目的设立和定位——所谓国际化的开发战略——上海市对陆家嘴乃至整个浦东开发的是根据香港、日本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所能提供资金情况而制定的,其城市功能的定位也是对应着市场的投资趋向而设立的。在这种情境下,政府和投资方必然都对浦东未来的城市无论从物质形态到实际资本增殖能力都充满了野心和期许:浦东-陆家嘴的规划必须能够体现着一种所谓"全球建筑业之想象和能力所能够达到的带有象征性意义的崭新境界。"

2.政策
政策,是浦东-陆家嘴开放开发的另一个关键词。研究绘制了一张"浦东—陆家嘴15年"的发展轨迹分析图表。从图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的前期,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起着决定性作用。浦东的各种开放开发项目,从论证、立项、规划、实施、宣传、后勤等等诸多方面,全部都是在政府政策有力地控制之下进行的。包括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敏感的文化建设,也都是相关政策一手引导的。在全球化市场的平台上,通过市场调配的敏感度,利用所有的资讯和资源,迅速融资,在具体实施环节,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计划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开发模式(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整合模式和发展模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浦东-陆家嘴是乘着经济全球化东风起飞翱翔的风筝,那么政策就是那根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控制作用的引线。
从某种程度上,浦东—陆家嘴可看作是本质不同的甚至曾经敌对的两种体制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握手言欢相互协作进而催生出的成果,达到了所谓"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蜗牛研究

蜗牛论文

展览出版

蜗牛设计

关于联系

 
 

浦东及陆家嘴15年大事表
 
二.陆家嘴的规划与实施方案
1.设计概念
研究将1992年陆家嘴城市规划方案招标中四个外国方案和中国上海联合方案进行了比较。中外设计方所提交的规划方案不难区别它们之间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操作方式。所实施的深化方案虽然目标是将几个方案的概念加以"融合",但由于在概念和技术上的深入争论,进一步体现了国内外不同的"职业"立场。国外方案虽然在现实问题和实施的具体细节上确实有欠缺考虑和值得再推敲的方面,却体现出建筑和规划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更重要的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对城市建设的贡献。设计人员的判断也不简单出于"建筑界"的专业背景,更多的是"知识界"。于是在陆家嘴规划方案的概念讨论阶段,境外单位"不约而同"选择了较为概念的方式,更多的探索是陆家嘴城市建设的"可能性"。与之不同的是,上海联合的方案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谨慎态度,相对比较注重对现实问题和实际开发状况的把握,从开始阶段就不是非常注重概念。不得不承认这种考虑——尤其在要求尽可能讨论概念的阶段——比较明显的体现出国内业界对于建筑规划作为"服务业"的共识,换句话说,建筑规划所从事的是在服从大的经济行为的前提下,为其他行业"顺利"开展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行业。这里没有任何简单"高低比较"之意,只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巨大差别,并能够区别对待。造成这种状况,可能不得不提及以下三方面因素:1.国内外在建筑学认识本身上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更为复杂困难的状况,3."初级阶段"谋求快速发展的特殊心态。
2.方案细节
从交通系统的细节上看,境外方案更注重项目自身的整体性,也即地块自身的交通可能及合理性。以罗杰斯方案为例,整个交通体系严密完整,各个环节逻辑清楚。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较为"闭合"。上海联合的方案主要考虑现有的交通弹性以及该地区和浦东腹地的联系,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因为现有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又不得不考虑未来交通必须同时带动更大地区发展可能。由于考虑的因素较多所以方案势必显示出众多的顾虑,一方面确实相对更为"开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于大胆设想的谨慎态度。对于这种形式的"开放"式定位,可能也需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对于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巨大的现实压力,可能"开放"有它的合理性。二是也应当承认这种考虑方式使得原本是一个体系的设计要素和细节支离破碎,这就很难保证方案深入和向现实转化时能有"和谐"的状态。这一点从联合方案步行绿化系统"手忙脚乱"的状态就可见一斑。在这些细节缺乏设计原则指导或者说没有所谓"概念"的引导下,细节设计完全成为技术上的考虑,整体感自然不足。也就是说,在没有所谓的对"设计原则和概念强化和体现"的前提下,这些"零散"的技术问题自然成为设计的"边角料"。在空间分区结构与功能组团之间,上海联合方案也反映出差异和不一致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没有强化对最终形式控制,导致细节设计的潦草和失控。对现实问题的顾虑,始终占据设计思考的主导地位,而最终的城市效果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城市状况也很难体现构想的"情境"和特殊氛围。如果说后来的城市建设能够有"美"感和吸引力,应该归功于政策本身的特点和对于这一政策反映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不是来自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考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构想之美。

三.实际的城市状况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陆家嘴就从一片白地变成了容量巨大的CBD。仿佛昨天还在讨论的方案,一夜间就变为了现实。迅速催生出的城市的使用质量到底怎样,我们有必要对陆家嘴的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2000(左)及2020年(右)陆家嘴对外交通计划
 
1.步行尺度
比较上海中心CBD浦江两岸的城市尺度,我们会发现其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浦西部分东西河南路至外滩、南北天津路至金陵路的CBD为19世纪规划的租界部分。这一城市部分可以说是仍带有西方19世纪城市"街区"形态的"活化石",是我们今天评价和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性最可参照的标本,其仍是一种以步行为基准的城市尺度体系。对比之下,目前陆家嘴的尺度则完全非人,在陆家嘴步行是一件很缺乏舒适感的经验。这种经验直接反映出规划方案"粗放型"思考方式的对实际使用效果的考虑欠缺。
2.公交系统
虽然陆家嘴地区目前是浦东最主要的交通换乘站,但从公交行驶路线和到达的地区来分析,使用者多不与陆家嘴地区发生关系,主要使用沿线站点和轮渡。这样,这一地区的公交系统就是"空心"的。另外由于陆家嘴地区的使用者多为办公人员和白领,他们很多并非浦东的常驻居民,这使得陆家嘴某从程度上成了一块"飞地"。主要服务于浦东居民的公交线路,虽然在陆家嘴周边甚至中心停靠,但很少与这一地区发生联系。很显然,公交体系与浦东城市生活的脱节限制了这一地区城市公共机能的发展。
3.道路交通
陆家嘴地面的实际交通状况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作为陆家嘴规划的宏伟轴线——世纪大道建成后,与原有的方格路网成45度相交,跟所有的干线交叉,形成了许多五岔口、六岔口和畸形岔口,而相交的路段本身的交通量就大,过多的不规则岔口致使整个路网堵车问题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增设了所谓的陆家嘴环路。但无论如何,此类规划概念层面导致的实际交通问题毕竟给城市机能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硬伤。
4.办公楼
目前,陆家嘴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金融办公区域。从数量上看,陆家嘴是沪上甲级写字楼最为集中的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沪上各主要区域甲级写字楼租金走势来看,淮海路基本保持绝对优势,人民广场在几个短期内也有良好的表现,陆家嘴一直处于中流。应该说陆家嘴办公楼在设施和物业上都有优势,但仍然无法达到浦西成熟地段的"价值",这里存在一个城市环境心理认可度问题。
 

陆家嘴区位关系(左);陆家嘴重点开发小区规划示意(右)
 
5.商业样态
陆家嘴目前的商业样态调研结果显示:除去正大广场24万平米的集中商业以外,其他均为零星分散在旅游景观区域中或写字楼内的小规模旅游零售商业和餐饮,在林立高耸的写字楼群中所占的绝对比重非常小。这一方面由于陆家嘴作为一个"城市"出现的历史毕竟只有十几年,城市功能尚只侧重规划中的"CBD"和"都市观光旅游"这两部分。商业作为补充性功能进入的时间更短,目前还未成规模。另一方面,距陆家嘴并不远的"上海第五商圈"——新上海商业城商业面积已达200多万平米,调查结果表明,这一商业区目前在浦东居民中的消费满意度和认同度日益提高。新上海商业城的逐渐成功也分流了大量的消费人群,致使陆家嘴的商业人气偏低。
 

陆家嘴商业分布及主要样态
 
如前文所述,陆家嘴乃至浦东的城市化过程有着极其明显的政策指令性痕迹,这必然也包括商业部分的发展。在浦东区政府06年制订的《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指出:"小陆家嘴、博览中心等游客、商务人员密集的重要商圈商业配套不足,业态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餐饮和休闲娱乐设施偏少,给游客和商务客流造成了不便,使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对商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未充分发挥。"接下来政府便出台出了一系列增加商业份额的政策,如东方明珠塔下和水族馆周围的"小陆家嘴商业街项目A、B块",即现在的露天饮食广场和景庭餐饮街。相关政策还准备在陆家嘴地铁站周围增加5万平米的零售商业,以及将世纪大道建设为类似南京东路步行街的"交通热线",连通陆家嘴和张杨路新上海商业城,等等。政策正在引导陆家嘴的城市建设从"重形态"转变到"形态与功能并重"的发展阶段。无论陆家嘴将来是否真的会如政策规划中期望的成为另一个徐家汇,目前更加丰富多元的功能补进已经开始调节软化坚硬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气氛,逐步加深这里的都市性程度。

四."通过开发开放形成的城市"
所谓的"开发开放",如前文提到的,是一个政府与市场进行联合的方式。在具体实施中,集权政府在市场中将国有土地(大多是农业用地转换来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批租出售,借用市场规律使土地增值,利用自己的天赋权力进行资本积累。对于所形成的这些"开发区",政府在操作时,不会对其城市性的程度做很多考虑,"开发区"本身都首先是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仅仅在土地性质的层面上是"城市",而实际上是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质的特殊形态。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在一些方面仍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浦东陆家嘴 的"开发区"模式是中国强制性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了一种一边建设,一边对"城市"诸多问题逐渐认识和理解的特殊的"发展中状态"。目前陆家嘴的实际城市状况确实存在着问题,但这些问题也确实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注意,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逐渐出台。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陆家嘴投入了极大关注的同时,对真正现代城市性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反思。 即将落成的环球金融中心和新鸿基国金中心双子塔又将成为新的金融商贸投资热点,不仅为陆家嘴增添40万的办公面积和20万的商业面积,最重要的是使陆家嘴乃至浦东再一次引起关注,从而刺激各种商业消费潜力。所谓的"规模经济效益"将再一次发生巨大的效力,然而这一次也许是建立在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全社会对"功能多样性之于城市的重要性"的全新理解之上的。也许通过一个较长阶段的良性积累,未来的陆家嘴能够成为类似纽约曼哈顿那样办公、商业购物、文化休闲娱乐紧密结合的都市核心区,从而作为一个由"项目"转变为"城市"的实际案例,供人们研究思考。
  < 返回  蜗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