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建筑工作室

  蜗牛论文 > 里弄建筑的空间流变——节选自《里弄建筑与科布西耶的联立式住宅》(2011)

首页

里弄建筑的空间流变——节选自《里弄建筑与科布西耶的联立式住宅》
by 杨之懿

蜗牛研究

蜗牛论文



里弄平面集成

展览出版

蜗牛设计

关于联系

 
 
……
这里选取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里弄建筑案例,尝试从空间组成方式和基本建筑要素来理解其演化发展的脉络。首先是轴线做法的影响。轴线对于里弄建筑单元来说,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空间形态根据轴线沿进深布置的序列关系,另一个是与轴线相伴而生的平面对称形式。这两项正是江南民居传统平面布局的特征。以典型的江苏民居两进四合院住宅为例,中间的功能带——门间、天井、前堂(客堂间)、后堂、后院——沿建筑中轴线依序布置,是整栋建筑公共活动和交通的聚焦处,作为形态核心统领平面,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厢、室、厨、门房,对日常生活做进一步细分。这种基于轴线产生的具有强烈秩序感且结构均衡的平面形式不仅在多开间民居中有体现,例如在浙江民居竹筒式住宅窄仄局促的单开间建筑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天井、堂、室、楼梯间、厨房沿进深方向顺序展开,平面仍近似的呈现为对称样态,各功能空间紧密衔接且保持相对完整性。早期里弄建筑因为是直接移植江南民居,平面的"轴线化"特征自然非常明显——如公顺里、兆福里、斯文里,出于功能的增减以及局部空间的调整稍有改动。不难发现"轴线化"平面也出现在里弄建筑发展中期几次"复古"案例中,如均益里和建业西里,虽然均益里平面中因为出现走廊也算有新的变化,但是平面格局"轴线化"做法确实显得有些守旧,并与当时趋向变革的主流不符。其实轴线还出现在例如静安别墅和沪江别墅这种具有变革意义的案例中,只不过平面已经完全不是早先江南民居的模式。这里借用轴线来安排新的设计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进深序列中前后分区的做法需要保留,另一个是平面结构比较容易控制得相对均衡。事实上,从房间拼合样态的比较来看,尤其在里弄建筑发展的前期和中期,不按轴线布局的案例平面显得比有轴线的紊乱很多,如长乐村和大胜胡同(1930)的平面关系很难说布置的很得当。这可能与当时较少接触无轴线建筑而显得经验不足有一定关系。"复古"和创新中对轴线依赖也就容易理解了。直到渔光村、景华新村(1938)和懿园,才将不依赖轴线的具有自由布局特征的平面相对比较合适的布置下来,距离第一次摆脱轴线的尝试过去了十多年时间。

其次的讨论针对建筑中与"室外"环境有关的建筑元素,诸如天井、花园、阳台。天井是里弄建筑最重要的元素。在所选取的案例中,除了渔光村和懿园,其他案例均带有一个或两个天井,可见这种元素在里弄建筑中的辨识性价值。当然反过来,渔光村和懿园的出现才具有根本转变的意味。从源头上看,江南民居中的天井与安徽民居中的天井在意向有较大的差别。相比徽居"高墙深院"的仪式化印象,江南民居中的天井更接近"内院"的概念,采光、通风、户外活动等实际功能的成分更多一些。天井被移植到里弄建筑的最初,因为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缘故,其实比在地方上的要更加封闭一些。这种差别很容易从上海20世纪初华界和租界建设的里弄建筑中就可以见出差别,例如董家渡地区的敦仁里和吉祥里(1912前),就更接近原来的形式,而兆福里就表现出较大的改进做法。撇开日常使用上的功能,天井与轴线配合的做法其实规定了整个建筑空间布局的组成方式。最初沿轴线布局的前后天井不仅规定了前后入口及功能分区的位置,同时也界定了四周室内空间的分布。从这个角度理解,后来天井位置和走向的改变,既是轴线和空间格局的变动,也是功能匹配方式的转变。例如,静安别墅丙户型中两个天井的位置都处在建筑后部。后入口天井变动性不大。有意思的是车库上方的天井,它前所未见的与相邻单元发生关系。更多的考虑与周边环境发生关联而非建筑内部,可能是这种改变在概念层面的最大提示。事实上,后来沪江别墅也将这种做法作为里弄建筑新的特征"总结"在自己的方案中。均益里是有"复古"意味的案例,基本格局似乎是早先公顺里的翻版,但是在天井的做法上也显示出观念上的差别。案例中虽然仍有前后天井沿轴线布置,但是后天井不仅发生了偏移,而且面积缩小很多,完全没有了公顺里天井"后院"的意味,与楼梯的前后关系也变成并置关系,让出来的空间促成了新要素——走廊的出现,它也成为新的空间组织纽带。还有,例如静安别墅乙户型、光明村、景华新村的后天井都只对单一功能空间开放,退化为功能附属品。相比纠结在角色蜕变中的后天井,前天井似乎比较"干脆"的被花园取代,最早的案例比如长乐村和静安别墅,到渔光村以后前天井基本没有再出现过。至于阳台的出现可能与开间缩小有很大关系,较早的单开间案例斯文里就使用了阳台,最直接的原因是天井因开间大幅缩减而使户外功能空间不足,所以在二楼的位置向前天井方向伸出了一个平台作为补充。后来长乐村和静安别墅乙户型也都是单开间证明了这种推测。但是除了均益里的侧向阳台多少有点偶然和戏谑之外,即便是面积允许的条件下,阳台也并不特别受到青睐,渔光村、景华新村、沪江别墅等都没有安排阳台。综合天井、花园、阳台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这些要素依靠介于建筑内外之间的弹性产生变动,从而影响了里弄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观样式,成为转变的最重要表征。另一方面,其中的过程确有建筑形式伴随时代发展及生活方式差异而自然演化的规律性存在,同时很明显也受到使用群体和地方文化所产生的偶然性因素的制约。

接着是室内交通空间的问题。对里弄建筑来说,主要是指楼梯和过道。不难发现,江南传统民居中交通空间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甚至在有些类型中根本没有。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是通过穿越房间实现的。早期里弄建筑中延续了这种做法,除了"不得不出现"的垂直交通——楼梯,室内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交通。于是,楼梯成为必然的交通节点,它不仅是比后天井更为重要的前后分区转换标志,同时各个主要房间也都对楼梯设置出入口,成为流线的集散地。这种做法在里弄建筑发展中一直占主流地位,理所当然也出现在"集经典做法于一身"的沪江别墅中。精简交通空间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主要功能空间有充足面积,里弄建筑中常常将厕所贮藏等功能压缩进楼梯空间也是这个思路。到20世纪20年代晚期才有案例中出现明确的过道,例如均益里。交通面积的增加帮助主要房间的出入口从狭小的楼梯间中解放出来。这个案例虽然与公顺里平面相似,但是空间有了很大改善,一方面交通空间自身的舒适性提高了,另一方面房间之间的联系因为被过道"阻隔"而获得更好的独立性和私密性——这一点从两个案例中房间私密程度的比较可以得到直观的印象。即便如此,过道作为新元素的加入并没有对空间格局和流线产生决定性影响,反而是楼梯本身位置的变动更能促进转变的发生。早期里弄建筑中,楼梯通常处在核心轴线的布局序列上,从而强化纵深布局。楼梯位置的变动和天井位置的变动一样,实际上是对序列组合关系的重置。例如静安别墅乙户型,楼梯从通常的中间位置移动到建筑后部,原来被隔离在后区的厨房通过天井侧面的通道直接与前区的备餐及餐室相连,使用功能上更为一体化。这种变动虽然没有刻意模糊前后分区的倾向,但是对于原本面积就不宽裕的里弄建筑来说,前区功能的弹性增加了,一部分原来属于后区的辅助功能可以更为便捷的搭接在主要功能周边。当然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与功能细化之间的互相关系,比如原本简单的客堂分解成餐室和起居,二楼主卧就近配备卫浴等等,这些对空间的构成提出新的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是楼梯位置仍居中但并不按轴线布置,空间组合比原来也有一定改变。这种情况往往有佣人或"工友"特定起居的空间布置,例如长乐村、静安别墅、大胜胡同和渔光村。它们的平面布局显然与原本轴线序列并无多少瓜葛,但是出于界定主佣关系、分离相关活动区域,还是对前后分区有较强的依赖。从细节上看,这时楼梯虽然与早期案例在流线交汇点的现象上相似,但是已经从"广泛""随意"的汇聚转变到"特定"的连接,在功能精细化区分方面有了发展。位置和周边功能联系的变化,以及辅助空间压缩与楼梯间整合,迫使楼梯形式本身也需要做出调整。为了应对不同使用需求,里弄建筑中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楼梯形式,例如直角接折返(斯文里),回旋(均益里),梯段合一(长乐村),长短梯(光明村)以及多梯(大胜胡同)等等,其中还不包括各种错层的处理方式。这种状况常常被解释为配合户型实用特点的 "弹性"和智慧,其实从空间形式和流线安排上看,确实有许多因处置的"临时性"而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体来说,在布局紧凑且对于面积"敏感"的里弄建筑体系中,楼梯过道虽然会因为功能的调整产生更动,但是与起居、卧室等主要功能空间相比,始终是比较次要的辅助性空间。楼梯作为空间界定与转换重要元素的角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也是限制里弄建筑发生进一步体系变革的因素之一。

最后对房间组合关系以及形成的流线做些讨论。江南地区传统住宅的房间组合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经过性房间(房间有两个以上出入口与周边环境连接)的数量和作用要高于纯粹末端(房间只有一个出入口)或者封闭性房间。上文提及的交通空间不足,需要房间内部流线的弥补可能只是某种传统空间组织体系的外化。现象上看,公共活动和家族成员间联系的重要性大于个人私密的基本理念是这种现象的暗示。早期里弄建筑通过沿用民居空间形式将这种生活形态保留了下来。公顺里和兆福里中经过性房间的数量占了房间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现代生活方式快速发展促使过渡性房间从原本含混的功能定位中逐步明确和独立出来。长乐村案例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原本"堂、厢、间、室"等概念,取而代之是起居、餐厅、浴室、卧室等功能更精确的称谓。概念上的转变使得传统空间格局不再合乎使用要求,过渡性房间的做法也很自然的逐渐离场。到20年代中后期,现代住宅的功能空间已经趋于成熟,正如静安别墅表现的那样。这里必须留意均益里这样具有复古意味案例的提示:对于刚刚接触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而言,要从封建家族制的形态中完全转换出来并不是那么顺其自然和果决的,发展进化中的摇摆在所难免。与传统空间在徘徊中前行的现象相对,为尽快形成稳定的现代住宅格局,产生了许多"过早"出现的套路化作法。楼层重复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做法之一,较早的静安别墅,后期的景华新村、沪江别墅、懿园都是二三楼平面完全一致。平面重复在传统民居中也很常见,做法是各楼层格局一致或相近,但房间功能保持弹性。在功能独立的现代住宅布局中,平面重复其实暗含了对于生活细节及其变化理解不足,存在"权且"保证数量和急于自我模式明确的嫌疑。这种猜测可以从少数几个二三楼功能和格局都不相同的案例中得到部分验证。以渔光村平面为例,它的二层有供主卧单独使用的起居室,空间层次的丰富度以及由此促成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提升和进化。三层因保证晒台面积而缩小了平面,并分隔出三个较小的卧室,这样与二层的功能定位及空间体验清楚地区别开来。从这一情况来判断,虽然现代生活已经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是全面和深入程度还不很充足,对新生活和新空间的理解与"创造"也就必然有限。也许借助流线可以对上面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虽然同为沿用传统模式、经过性房间比例很高的案例,但是公顺里与兆福里在空间属性的界定上还是有各自比较明确的倾向。公顺里主要的流线沿进深方向,分左中右三个轴线展开,彼此只有楼梯间发生联系,所以尽管流线较长似乎活动范围很大,但几根流线间保持高度约束性,并不能说有高开放度,与传统住宅空间的特征基本一致。兆福里则有改良的做法。虽然该案例中将诸多经过性空间布置在二楼且形成较高贯通性的原因不很清楚(是不是仅将二楼作为阁楼而保持使用弹性?),但是客观上尝试将经过性空间与私密空间作了楼层上的划分。效果上看,底层空间的房间独立性较公顺里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促使流线集中在交通空间周围,因为不用穿越房间而大大缩短。这种看似细微偶然的变化在后来的案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其实,从斯文里开始通过楼层私密度的划分(通常底层较开放,二楼以上较私密),现代住宅功能分区得到了初步的尝试。上文提及的楼层重复也应该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围绕交通空间的集中短小的流线做法也为后来的案例提供了思路。具体做法是除了涉及客厅的流线以外,其他建筑内部联系的流线都尽可能围绕楼梯间这样的交通空间中(后来又结合走道)布置,呈现短小树杈或牙刷状特征。典型的如较早的长乐村和静安别墅,其实复古的均益里也是采用这种改进的房间及流线布置,后期的如沪江别墅。从流线集中和长短的情况看,似乎存在一些底层流线相对复杂甚至连贯的情况,例如静安别墅,大胜胡同,渔光村和景华新村。但这并不是在集中流线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这些案例中流线呈现的状态是由主人和佣人流线对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种复杂性并不是出于单一使用人群做出的设计,实际使用仍然在局部空间发生,不具有整体性。例如在渔光村案例中甚至主卧和工友室合用一个卫浴房间,二层才得以形成完整的流线回路。总体上看,短小、简单且集中的流线一直是里弄建筑空间特征的附属物之一。在如何通过功能的细化衔接以及空间的匹配来提供更为自由丰富的室内活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出现具有启发性的尝试。
……
 

里弄空间比较
 
全文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房产管理局,沈华,《上海里弄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 丁俊清,杨新平,《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雍振华,《江苏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安藤忠雄研究室,《勒.科布西埃全住宅》,文筑国际,宁波出版社,2005
5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全集 (法文版)
6 富永让,《勒.科布西埃的住宅空间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 返回  蜗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