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建筑工作室

  蜗牛论文 > "黄金时代"的上海——节选自《摩登与上海公寓(上)》(2012)

首页

"黄金时代"的上海——节选自《摩登与上海公寓(上)》
by 杨之懿

蜗牛研究

蜗牛论文

展览出版

蜗牛设计

关于联系

 
 
......
20年代到30年代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基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繁荣和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及上海在地缘政治和经济身份上的特殊性,同时不能忽略国内"战争"状态下相对"平静"的租界环境。这些因素通过租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生机表现得一览无余,里弄建筑和公寓是当时居住类建筑的主要投资门类。相比里弄建筑的规模庞大以及在社会层面的"成效"显著,公寓在数量上算是地地道道的小众类型。然而因为位置上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地段,而且设计、施工、设施质量普遍较高,最重要的是相比里弄建筑更多偏好摩登的外观和体量较大,对城市核心区域的整体面貌影响很大,所以甚至更为醒目和受到关注。除了上文提到的政治上的原因,租界内各国各时期建筑风格的包罗万象,以及当时民众对于西化、洋化、近现代化并无二致的接受心态,以及市场求新求异的推波助澜,上海建筑形态呈现出比意大利更为花样杂呈的局面。这些也在公寓设计中客观的反映出来。即便如此,从众多案例的归类分析中还是可以依稀找到其中的类型差别和发展线索,尤其是近现代居住模式的特征。在户型布局和单元组合方面既有与欧美公寓类似的常见情况,也有源于当时本土生活方式和社会条件的特别案例,表现出公寓设计在概念和手段上的诸多不均衡。以下从几种类型分别展开讨论。

首先是一梯两户的单栋或单元式公寓。比如属于里弄公寓的陕南村(原称亚尔培公寓,1932),包含了16幢4层公寓。建筑对称布局,两个居住单元面面相对,除了位于中心的主要楼梯外,另有两个服务楼梯布置在北面。当时也有一些案例采用类似平面,如西园公寓(1904-1928)和自由公寓(1937)。主次楼梯的位置暗示了这些案例在户型功能上作了南北分区的界定——主要房间安排在南面,厨房和佣人房靠北面。房间基本上均由走廊相连。相比其他两个案例,陕南村将日常起居空间安排得更为紧凑一些,并通过设置厨房和餐厅以及客厅的内部流线以方便使用,和诸如静安别墅等同时期里弄建筑如出一辙。如果说南面空间除了卫生间的位置摆放的有些奇怪以外,还算是中规中矩的话,那么北面"附属空间"则处理的有些零乱和随意了。佣人房和卫生间不仅并不相邻而且还有高差限制,后门直接进入厨房并无过渡,对这一部分空间质量的轻视显而易见。主次空间的过度差别使户型在整体性和连贯性上都有所欠缺。按照主次楼梯的相对位置来看,前后相邻布置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同为里弄公寓的新康公寓(1933)和茂海新村(1941)。新康公寓的建筑轮廓较为复杂,虽然显示了设计者的用心,但是形式主义先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户型设计设置了障碍。两个面积和处理类似的户型并没有展示出多少的变化,甚至因为边界折角过多的缘故有些手足无措。但是新康公寓在两个方面有了新的设计点:一是两户共用一套辅助楼梯和过道不仅是空间看上去整体,而且使用也很便利。尤其是楼梯贴边与镂空的窗花结合在一起,通过功能元素合适且精致的外化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二是在四层五层的一侧设置了跃层户型。依靠跃层在重复的户型中寻求变化的做法在同时期的设计中并不多见。对于现代理念的尝试和突破性做法,令新康公寓虽有不足但仍不失为同类公寓中的佳作。主次楼梯设置在同一空间中的案例比较少,比较知名的如淮中公寓(原称亨利公寓,1939)。这座公寓的各项标准都比较高——除了普通的大户型,顶层还有超大面积的跃层设计,包含主次楼梯和客货两架电梯的公共空间非常宽敞,屋顶花园还设有喷泉。因为垂直流线相当集中且处于建筑中心,平面看上去甚至有些像高层建筑。功能分区和流线处理的清晰得当,设计师对各种元素和空间关系把握的成熟而老练。然而无可挑剔的设计给人似曾相识的拼合感,外形的变化也显得过于偏向里面效果而有些造作。既没有达到艺术装饰主义的戏剧性趣味,表现出受制于功能的拘泥,况且选择这种已走向没落风格本身就很保守,同时也没有体现出现代主义那种洁净的直率,更重要的是在建筑空间组成上的前瞻性,只能算是完美的商业主义。

相比单栋公寓,以一梯两户为基础或者稍作变化的单元式公寓更为常见。例如范文照大概在1934年前后的两个作品——协发公寓和市房公寓。两个方案都使用了主次楼梯间隔着排列的基本构架。其实这种方式在早先的案例中已经频繁出现过,比如联华公寓(1931)、花园公寓(1931)以及更早的德义大楼(1928)局部,范文照肯定对此形式非常的熟悉。不过看起来,设计师更倾向于建安公寓(1932)——虽然没有辅助楼梯——那样的简洁设计。协发公寓在建筑体量、楼梯位置和表现方式、阳台处理等细节上与建安公寓非常相似。不过范文照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大调整:建筑的外廓收拾得更为干净利落,阳台和楼梯的外突体量也更明确;楼梯因主次的关系作了差别处理并非常克制的运用了半圆形平台,美观的同时逻辑关系清楚;出于辅助空间空气流通的考虑,在次楼梯处作了内天井的细心设计;为了应对住户在生活条件上的不同,两端的户型比中间的面积稍小,而且没有另设辅助楼梯,但是内部功能空间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紧凑,底层结合车库和设备房还有更小的两室户型;最值得注意的是中间户型佣人房虽然面宽狭长,但是面积不小而且和主要房间一样朝南,在上海公寓中极为罕见。协发公寓不仅体现出范文照对于现代风格简约美感的强烈喜好,同时也反映了他结合本地使用习惯和生活质量的尝试,同时流露出不事张扬的人文关怀。和淮中公寓等相比,这个案例甚至显得有些简陋,但是设计因为呈现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性而表现得十分前卫。市房公寓也是主次楼梯间隔的做法,但是功能设定没有协发公寓那样单纯,结合了商铺、办公和储藏,沿街的一栋只有第三层是公寓。平面格局及户型和协发公寓类似,不过没有佣人房的特定空间,辅助楼梯也更多的是出于消防疏散的考虑。出于造价和使用对象的缘故,这个案例没有协发公寓那样设计周到,但是从大众而非小众的角度作了推敲。两个公寓使用相似的格局去发展和表现迥异的概念和形式,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除了以一梯两户的设计,不同梯户组合的案例也很常见。早一些的案例如由克明洋行设计的德义大楼(1928)、赉安公司设计的培文公寓(1930)和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枕流公寓(1930)。三个案例中都以一梯两户单元为基础根据各自特点作了拼接。德义大楼结合了一个包含五间宿舍的内廊式单元,培文公寓在建筑两个端部分别附加一梯三户和一梯一户的单元,枕流公寓则较为复杂——不仅另设一个五户的外廊式单元,在六七层还有跃层设计。除了宿舍部分,德义大楼和培文公寓在户型面积的安排上都比较平均,而且同为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在平面划分上都表现出配合造型变化的操作方法,只能保持局部的工整。倒是折衷主义风格的枕流公寓平面空间比较整体和"现代"。一梯两户单元的处理完全镜像,主次楼梯和电梯位于对称轴上。户型设计类似陕南村但辅助空间更完整流畅。"一梯五户"单元根据主要楼梯也基本成对称布局——正对楼梯的小户型和一端的大户型作了微调,两个次要楼梯分别位于转角,既可直接进入大户型,又可通过外廊与主要楼梯方便互通,对于主次流线处理的拿捏到位。不过从建筑体量和户型角度看,这三个案例都是布局细长,户型设计平行于外廓线呈横向发展。没有例如纽约公园大道1185号公寓(Schwarts & Gross,1929)或者莫内欧(Rafael Moneo)在圣塞巴斯蒂安设计的乌鲁米尔公寓(1968)那样选择垂直于外廊的纵向户型,也缺乏由此呈现的饱满体量和内部空间的层次及充实感。在这个类型的公寓中,范文照设计的集雅公寓(1942)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这个T型平面的项目延续了协发公寓在对称式布局、简洁功能划分以及多种户型选择的做法。因为针对的业主主要是简单家庭或单身,厨房和卫生间要比协发公寓小更多,客厅起居空间相应得到了加强。另外,取消了常见的佣人房和杂间。这样从整体印象上,集雅公寓的空间比协发公寓不仅干净和整体,流线也更为自由。门厅和电梯厅设计尺度不大但非常舒适。楼梯设计和新康公寓辅助楼梯相似,也是贴边布置与镂空墙体结合的做法,合理功能排布的同时兼顾了立面美感的传达。集雅公寓所反映出的设计水准,不仅来源于范文照对以往项目的总结和发展,同时毫无疑问得益于这一时期的欧洲考察对于现代建筑本质理解方面的帮助。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设计师一再强调"首先科学化而后美术化"的先进理念,然而仍多少受制于上海当时装饰风格的影响,进而阻碍了建筑元素和空间塑造的更深挖掘,缺少令人为之眼亮的创见,叫好的同时给人受制于瓶颈的拘泥之感。

然后是带有长内廊或外廊多户公寓。这种类型往往层数较高、体量较大。从功能结构上看,建筑内部交通面积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公共空间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性,每个居住单元因为户间日常活动的频繁发生必然导致私密性的弱化,这与上文中谈到的小众公寓基本特征表现出很大差异。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上海长内(外)廊形式的公寓案例并不是很多,或者说不是主流设计类型,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现。较早典型案例如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1924?)。建筑用地因为位于两条街道(淮海西路、武康路)的夹角而呈三角形,奇特的外廓让人联想起类似纽约早期的A-RE-CO Court公寓(H.H.Morrison,1906),尽管两者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相比A-RE-CO Court公寓围绕内院的户型组织,武康大楼更像是将沿两条街道布局的户型连接起来而已,一梯八户的规模似乎也很难以组团的方式将建筑清楚的拆分,所以武康路一侧中间的住户单元多少显得有些过于附属和游离,位于电梯楼梯背后的做法更加剧了这种感受。从户型上看,虽然在面积分配的平衡和单元内部分割的协调上设计都尽到了最大努力,但是客观上八个住户单元仍然没有一致的户型设计,给人没有达成设计初衷的强烈印象。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栋公寓的设计状态。武康大楼有着漂亮的文艺复兴风格外观。这一时期上海正在从折衷主义的高潮过渡到近代风格,武康大楼在建筑形式上的选择虽算情理之中却也有末班车的意味。邬达克在武康大楼空间组织和细节设计上的似是而非,从某个角度上看,也反映了他对风格交替的困惑和尝试。相比之下,几年以后黄元吉设计的淮海大楼(原称恩派亚大楼,1934)就要成熟许多。建筑也是位于街道的转角。可能没有容积率方面的苛刻要求,淮海大楼只是"薄薄"占据了用地边界作了单廊设计,内部形成了包含车库和网球场的幽静内院。沿街的一侧布置住户单元,单侧的走廊贯穿整座公寓并朝向内院,内外侧形成截然不同的动静感受。相比较高容积率的武康大楼,这栋以四层为主的建筑显得放松和惬意许多。平面以转角的主要入口为中心呈对称布局,长廊自然的区分为两段,在每一段的中间又通过小的界面凹陷再形成两小段,并没有一贯到底的狭长和呆板感,同时住户单元组合也由此界定出来。虽然严格来说户型设计上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复杂户型仍然有些紊乱,但是已经注意到户型大小的明确区分和设置排布以及重复使用,显示出比武康大楼更多的控制点和理性思考。多层的长廊公寓还有如公和洋行设计的河滨大楼(1931-1935)。整个大楼可容纳700户约2000人,完全就是个城堡式的庞然大物。新沙逊洋行基于地产利益将其打造成超高容积率的"亚洲第一公寓"。因为当时这个项目是以旅馆和出租公寓而非"家庭定居"为目标,内廊式的平面架构以及超长的流线很难与舒适私密的居家感受联系在一起,就设计理念和户型组织来说,并没有表现出上乘的质量。这座公寓的居住部分只占建筑的三到八层,底层为出租店铺,二层为写字间。这种功能综合的居住类建筑显然受到美国的影响。事实上,当时上海规模较大综合程度较高的公寓项目都体现出这种趋势。例如公和洋行设计的另两栋公寓——福州大楼(原称汉弥尔登大楼,1933-1934)和上海大厦(原称百老汇大厦,1934)。两者在功能定位上都不局限于公寓,商行、写字间、酒店、公共服务等可谓一应俱全。而且在外观样式和内部布局上也都与美国高层公寓做法如出一辙。平面上看,空间布局注重结构体系,单元处理简单明了,比河滨大楼有了很大提升。正如上海大厦所呈现的情况:平面讲求严格的结构对称,三处垂直交通清楚地反映了建筑的均衡受力,内廊作为平面构架的主干作用一览无余,户型设计简单扼要,重复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需要指出的是,简洁的美国式类型化设计并非如描述的如此"轻而易举",即便这两栋同一时期同一设计公司的作品也存在差别。上海大厦在布局、流线、单元组合以及户型配置上要明显优于福州大楼。虽然此类设计操作还局限在对结构要求比较高的高层公寓范畴内,但是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且风格杂糅的上海公寓而言,在许多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启发价值。

全文参考文献
1 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DOMUS1928-1939
4 S.Giedion,《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the fifth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5 Francesco Garofalo and Luca Veresane,《Adalberto Libera》,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2
6 亚美.夫里瑟,《约瑟普.路易斯.赛特》,付超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全集 (法文版)第一册1910-1929第二册1929-1934
8 薛顺生,娄承浩,《老上海经典公寓》,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9 上海市房产管理局,沈华,《上海里弄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0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返回  蜗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