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建筑工作室

  蜗牛研究 > 深圳城中村研究之岗厦街道系统和界面形态 > 街道空间特征场地总图详解(均为局部)

首页

街道空间特征场地总图详解(均为局部)


A-商铺空间属性:1,从总体布局上看,绝大多数商铺还是出现在城中村主要街道两侧,也有少数远离主街道位于片区内部深处的商铺,但也是逐渐从主街引导发展而来,几乎没有孤立出现的。2,因为商铺的界面选择全开放或者透明的形式居多,所以商铺和街道空间的空间连贯度很高。3,商铺的进深大多比较适中。4,沿主要街道住宅入口间隔出现。5,商铺外围过渡空间的做法比较简单,均属于比较收敛又比较容易操作的形式。

蜗牛研究

蜗牛论文

展览出版

蜗牛设计

关于联系

 
 
B-商铺空间需求(虚拟)——研究按照图例提供的面积要求和空间要求来设想在满足所有店铺功能的前提下,整个场地的情况。这里整理的场地平面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仅是用以帮助我们理解城中村商铺其中一些空间特征。操作上说,实际共存在一栋建筑中的商铺因为原本空间需求很大,可能超过了一栋建筑的容量,那么就将它们叠加起来观察。
 
 
C-住宅周围空间改造——主要是针对纯住宅部分,尤其是远离主街、位置靠内的住宅,如何通过改造周围的环境来对街道产生影响。从改造及所属住宅在场地上分布的情况来看,似乎此类变化并不是普遍现象。如果参照街道使用频率分析图,可以发现改动确有相当比例是发生在使用频率不高的巷道内,但是也不能就此说它们发生的原因是占据无用的街道,只能理解这种现象多数是基于个体选择以及约束力的情况。
 
 
D-街道尺度(街道界面高宽比)——我们核算了所有位置街道的尺度——沿街界面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例,并以类似色温的状态将不同的比值在场地上表示出来(其中黄色数值较低——也就是界面相对较矮街道较宽的情况,红色数值较高——也就是界面较高街道较窄的情况。从最终核算结果来看,城中村街道尺度的差别可以非常大——最低的如果设为1,最高的可以超过30。整个场地所显示的色温复杂而微妙的层次。
 
 
 
E-车辆可达性——整个岗厦片区只有几个车辆入口,并以停车杆设卡,明显形成社区内外的差别。内部可供车辆通行的道路基本和主要道路吻合——也正是尺度较为宽松的街道,且局部形成尽端路,其他巷道则不可通行。整个片区的通行框架自外部城市道路开始,能力递减,这使得外观看上去有匀质特征的城中村机理,实际上是按等级运作。
 
 
F-行人可达性——研究给出了所有住宅入口的位置,并将它们和街道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观察内部巷道的使用特点。我们假设,有住宅入口的路段日常使用频率会高于完全没有住宅入口的路段(前者可简称高频路段,后者则称低频路段),这种提法可以参考某些城市中"前后街"的情况。高频路段的架构有些类似鱼骨,真正网格状均匀分布的情况非常少。
 
  < 返回  蜗牛研究 > 深圳城中村研究之岗厦街道系统和界面形态